您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局长信箱>信箱统计
    庆祝“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龙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览
    时间:2022-06-28来源: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点击: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近日,龙城区非遗中心在龙城文旅广电局公众号举办了庆祝“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龙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览,共推出召都巴绿豆粉丝的传统工艺、泉盛河酒的传统技艺、黄花滩转塔节风俗、金玉兰绒秀、龙城秧歌五个非遗项目。

    (一)召都巴绿豆粉丝的传统工艺

    召都巴绿豆粉丝采用有机绿豆为原料,佐以含有铁、锌、锶等多种微量元素地下泉水,历经二百多年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内含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丝条均匀,色泽洁白光亮、柔韧爽滑、久煮不化汤等特点,又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素有“华夏第一粉”的美誉。召都巴粉丝的传统工艺主要有逯、陈两姓传人,其中以召都巴逯氏家族制作的绿豆粉丝最为有名。

    召都巴绿豆粉丝传统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由选料、清洗、浸泡、磨浆、自然发酵、去渣、过滤、制粉坨、粉碎、兑芡、揉面、漏制、熟化、冷却、搓粉、冷冻、砸粉除冰、自然晾晒、分级、包装等二十余道工序组成,工艺繁琐复杂,不易掌握,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粉丝生产难以比拟的,且难以现代技术所替代。这些让世人惊叹的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蕴涵丰富的传统技术基因,是一份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

    (二)泉盛河酒的传统技艺

    朝阳思源酒业有限公司厂址坐落于朝阳市龙城区联合镇下麻地村泉盛河组,其前身为朝阳泉盛合酒厂。

    据史料记——清·康熙三十七年(即1698年),山西曹氏三兄弟来到此地,发现这里四面环山,森林茂密,泉水清澈甘甜,便围泉成井,在此开设酿酒作坊。后逐步发展壮大,取名为“泉盛合”酒。至清·乾隆年间,泉盛河酿酒业已达到鼎盛时期。曹氏兄弟及其后人在朝阳城内开设了多家酒商号,从此县志上才有了关于泉盛合酒“具有地方特色的泉盛合酒,是清时山西曹家与西五家子孙家合资所建,酒厂酿制因水质好,酒香浓烈,闻名遐迩”的记载。又因为泉盛合村多山泉,一年四季都有山泉水从山上汩汩流淌,更有泉旺汇成河之意。解放后,“泉盛合”酒就演变成了“泉盛河”酒。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域名。

    1738年(清·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去盛京(今沈阳)祭祖途经朝阳,当地官员奉上泉盛河美酒,乾隆皇帝饮后,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挥笔为朝阳城内佑顺寺题写了“真如妙觉”的匾额,并钦定“泉盛合”为贡酒。1739年重阳节,乾隆皇帝在宫中款待文武老臣,畅饮泉盛河酒后,醉态龙钟的老臣们,齐赞好酒,高呼皇帝万万岁。乾隆皇帝大悦,御笔亲题“酒醉朝阳府、惟有泉盛河”的条幅,令官差篆刻成匾额,快马送到朝阳府衙,披红挂彩,将匾额悬挂于泉盛合酒坊的檐下,从此泉盛河酒名声大振!

    (三)黄花滩转塔节风俗

    黄花滩塔始建于辽,位于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北山顶上。山下是辽圣宗所建建州城址,部分城墙尚依稀可见。很早以前,村中有很大一片沼泽地(古时为放马场),其中有很多泉眼汇聚,形成多支溪流汇入老虎山河,每到春夏之时,开满黄花(学名萱复花)故此得名黄花滩。 

    黄花滩塔为八角实心十三级密檐式辽塔,塔高32米,是为了供奉佛舍利而修建的。据当地的老人们讲:辽代建州城的时候,塔前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庙宇,那时候的“转塔”规模达到了鼎盛时期,晚上转塔的时候,当地的喇嘛和一些信徒席地而坐,一齐唱诵嘛呢,人数多达百余人,拜塔转塔者如潮涌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皇家庙宇已不复存在,但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农历四月十五日为塔的生日,这一天,众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塔前,或朝拜、或求子、或祈祷、或求消灾祛病。转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转塔者绕塔正转三圈,反转三圈,数步一拜,以表诚意,此转法是当地汉人的习俗;另一种是蒙族信徒的转法,每圈都是顺时针转塔,转塔至少三圈,圈数越多功德越多。转塔节是昼夜活动,白天扭秧歌、搭台唱戏、舍粥、舍糖果,晚上转塔祈福,当地的蒙古族信徒围塔而坐,手捻佛珠,口念嘛呢,为朝圣者祈福,祝愿国泰民安。远近闻名的黄花滩“转塔节”是一项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

    (四)金玉兰绒秀

    金玉兰绒绣经营中心位于朝阳化石谷景区,是一家集绒绣产品研发、生产、展销、体验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产公司。公司纯手工生产的绒绣作品涉及中国名家名画、西方名家名画、大型厅堂巨制、装饰品系列,个性定制系列和大众化DIY系列。

    绒绣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金玉兰”绒绣手工制作技艺是将传统刺绣的针法、图案、色彩融入现代元素,并对传统针法做出了创新与挖掘,共整理出20多种传统刺绣针法。“金玉兰”绒绣基本针法是有规则地斜针按网眼一针一线绣制,每针就是一个椭圆形小色块,一幅绒绣少则几万针,多则需几十万针,绣制时可自行拼色,通过染色、劈线、汇色、色渐变、网点过渡、调色等工艺丰富画面,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终以洋溢饱满色泽、排布衔接流畅、描绘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由于绒线本身不反光,具有毛绒感,绣品浑厚庄重、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且经久不褪色,既有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又有绘画的艺术性,具有较强的立体艺术效果,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五)龙城秧歌

        龙城秧歌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欢的节日文化活动形式,其表演形式受到了省内舞蹈专家们的热情赞赏。七道泉子镇的背阁于2008年10月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大赛,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化节“山花奖”和中国民间特色(背阁)艺术展演银奖及民间艺术表演奖(民俗礼仪表演)。

    龙城秧歌以地秧歌为主,各镇(街)、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队,现在的社区秧歌也逐渐演变成了中老年健身娱乐不可或缺的项目。除了地秧歌,龙城还有一些地区特色的秧歌形式,如高跷、中幡、背阁、跑黄河、抬阁、扑蝴蝶、霸王鞭、花山子、耍龙舞、狮子舞、腰鼓、旱船、弦乐秧歌等。龙城秧歌充分展现了龙城人民特有的粗犷豪迈的性格,成为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艺术瑰宝。

      结语:龙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生长在这块古老而神圣土地上的人民勤劳聪明,创造了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项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是龙城人民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