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政务要闻
    朝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复查工作打响攻坚战
    时间:2024-12-26来源: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点击: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朝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复查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朝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分布广。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朝阳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213处,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多数位于深山峻岭之中,数据采集十分困难。自今年5月开始,普查工作进入野外复查阶段。普查队员不畏严寒酷暑,无惧艰难险阻,身负沉重的专业设备,怀着对文物的深厚敬意,秉持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奔走于田间地头和乡间小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深入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严谨认真地开展实地复查工作。截至12月23日,朝阳市完成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5889处,新发现394处,复查率94.79%,预计12月底完成全部野外复查工作。其中,北票市、朝阳县、喀左县、双塔区、龙城区已完成全部野外复查工作,转入内业整理阶段;凌源市、建平县进入野外复查冲刺阶段。
    朝阳市坚持在普查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强化督促指导,整合资源力量,多方协调联动,有效推动四普工作扎实开展。


    朝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喀左县普查队进行内业整理
    一、高度重视,提高站位。朝阳市高度重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琚慧敏和分管副市长高宇恒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7个县(市)区参照市里做法,及时成立领导机构。督促指导县(市)区按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提高责任意识,组建普查队伍,保障经费到位,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各地四普工作有序开展。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每月通过会议调度、电话调度等多种方式进行工作督导,市普查办对普查工作“日调度、周通报”,每月到各县(市)区督导普查工作。


    二、围绕核心,突出重点。凌源市普查队在普查过程中注重考古新发现,将牛河梁遗址周边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发现了热水汤村无白丁村民组为中心的红山文化遗址群,这是我市“四普”工作开展以来的重要收获。截至目前,在这个区域内共发现31处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及积石冢,为红山文化进一步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提供了新资料。

    凌源市普查队在牛河梁遗址区域开展工作
    三、上下联动,互帮互助。各县(市)区普查办与省、市普查办积极沟通协调,同时争取本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支持。凌源市、朝阳县、建平县、喀左县的乡镇政府为普查队员提供就餐便利;建平县政府调派全县车辆保障普查用车;各乡镇文化站协同普查队员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抽调朝阳市、喀左县普查业务骨干到建平县协助开展野外复查工作。
    四、多方协作,共同发力。朝阳县普查队老龄化严重,多为经历过“三普”的老同志,普查工作一度进展缓慢,市普查办迅速调动人员进行支援。喀左县将辽宁大学考古实习基地的师生和本级文物执法队力量充实到普查队中,合理分组分工,主攻外业内容,在全市率先完成此次野外复查工作。


    五、合理规划,突破创新。各(县)市区普查队科学分组,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在普查工作中培育新生力量。由具有普查经验的工作人员任组长,既当指挥员,也当战斗员,工作成效明显。合理规划适合本地区的普查路线,确保野外复查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在复查工作中,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新技术,提高普查工作质量与效率。在普查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交流探讨,宣传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挖掘文物价值。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完成我市三普不可移动文物野外复查工作。同时,持续扎实做好内业资料整理、图纸绘制、数据录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专家团队的紧密合作,严格开展数据审核工作,全面准确地摸清我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整体状况,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贡献朝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