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凌源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成功入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凌源皮影戏传承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凌源皮影戏传承体系正式跻身国家文化保护核心梯队。
凌源皮影戏,历史底蕴深厚,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在清代走向兴盛,迄今已有超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北方皮影艺术的典型代表,它巧妙融合了中原皮影技艺与东北地方文化,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凌源皮影”风格。其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并传播到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生动载体。2006年,凌源皮影戏凭借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与保护。许子林,男,1964年生于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乡平地村的一个皮影世家。伯父是村皮影队队长,父亲叔叔们都是影匠,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皮影艺术有着深深地热爱。他从14岁开始先后拜师宋广达、樊景芳、娄永昌等人。在多年的演艺实践中,他掌握了髯腔中最难唱的咳嗽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髯角演唱风格。他还通晓打鼓、四弦、扬琴、操纵,是一位非常全面的优秀皮影艺人,被广大影迷誉为“关外第一”。
在40多年的皮影演艺生涯中,他成功地塑造的众多皮影髯角形象,如《五锋会》中的曹克让,《杨家将》中的杨继业等,已经成为他的形象标签。另外他很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髯腔唱段,如《老夫今日把山上》《五锋会》《欠身迈步离了座》等,在网上和民间广泛传唱,是皮影髯腔教学的范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还尝试进行创新,如演唱《燕飞女侠》中的髯角燕长江的唱段时,就大胆化入京剧的皮黄腔,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肯定。许子林累计演出约4000余场,演出剧目近百种,演出地域覆盖凌源城乡、校园、周边省市乡镇,方圆30000多平方公里。年均演出230场,他一手创办的龙凤皮影艺术团更是被业界同行称为“永不歇业的皮影大篷车”。他除了将个人收集的影卷40余部500余卷,皮影磁带、光盘 200余盘用于皮影教学资料外,还将多数演出视频、音像资料捐赠给国家皮影数字博物馆、凌源市文化局。
在传承的漫漫长路上,他将自己的大半生心血倾付其中,他广纳贤才,培养了邱长伟、许子利、刘凤宝、许佳男等多位优秀徒弟,这些徒弟已成为皮影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2022年,收下了年仅14岁的赵明泽为徒,为皮影艺术培育新苗。通过授徒传艺、登台表演、参与文化交流等方式,不断延续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脉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从技艺纯熟度、传承辐射力到文化贡献、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进行严苛评审,堪称非遗领域的“金字塔尖”。此次全国共942人入选,许子林成功登榜,是对他多年坚守与传承皮影戏的最好回报,也赋予他以国家之名传承非遗的神圣使命。
许子林的入选,为凌源皮影戏发展注入新活力,让凌源皮影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凌源皮影戏的独特魅力。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2025年市级非遗工坊,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