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回声,触摸文化脉动。契丹族建立的辽代是如何一个样貌?建平县博物馆里的众多辽代奇珍异宝带来惊喜的回应。
建平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我省各县中成立博物馆比较早的。现馆楼重建于2007年,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虽然博物馆面积不大,但内容十分丰富。馆内珍藏了各个历史时期文物6800余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170余件(套)。馆内设有5个固定展厅,1个临时展厅,展出文物1900余件,详实地记录了建平县的历史变迁。该馆特别策划设置的精品文物馆,重点展出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珍贵文物98件(套)。
得知为寻辽代历史而来,馆长邓首波直入主题。他介绍说:“辽代时期,建平县隶属于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处于辽文化的中心地带,因此遗存了大量展示辽代物质文明繁盛的奇珍异宝。”据了解,自1977年以来,建平境内共发现辽代遗址500余处,发掘辽墓6座,共征集、发掘辽代文物1300余件(套),包括金器、陶瓷器、青铜器等十几个品类,为我们了解辽代历史,还原契丹民族风貌,提供了可靠依据。
国家一级文物“辽三彩八棱驯犬纹供盒”、国家一级文物“辽代三彩划花鸡冠壶”均馆藏于此。“辽三彩八棱驯犬纹供盒”整体呈八棱柱形,八个面共分四组,相对两面图案色彩相同,主体纹饰为契丹驯犬人手牵锁链驯犬形象。这件供盒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器身上的浮雕图案充满草原民族生活气息,在众多辽代陶瓷器物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辽代三彩划花鸡冠壶”整体为陶质挂釉,造型奇特,堪称辽代瓷器中的稀世珍品。在观看展陈中,邓首波详细介绍了这两件国宝级文物的制造技艺——“辽三彩”。“辽三彩”是辽代在继承唐朝传统彩色釉陶技艺,吸收北宋中原地区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游牧民族特色的陶瓷制作方法。他感叹地说:“文物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建平县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带,这里展出的很多辽代文物都开始有了民族融合的基因。这两件国宝级的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
穿越历史的风霜,窥见被时间尘封的大辽——那是一个文化交融、民族和谐、制度创新、开放包容的时代。1400多年前,精骑善射的契丹族活跃在北方的辽阔草原上。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国号“契丹”,之后改国号为“大辽”,契丹人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辽朝因俗而治,首创南北面官制,在得到燕云十六州后农耕和游牧并行。辽有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京,其中,辽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境内,建平县距当时的辽中京大定府20余公里,是辽中京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商业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区域。特别是在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后,这一区域在促进辽宋交流交往、推动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那个骁勇善战的契丹民族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但通过珍贵的文物却能还原久远的记忆,探寻到生动的交往、融合、“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的清晰脉络。邓首波表示,建平县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将继续依托自身文物资源优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做好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