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文旅新闻
    非遗朝阳 | 北票民间故事:千年文化基因的活化传承
    时间:2025-04-21来源:朝阳发布微信公众号 点击:


    在辽宁省西部的北票市,一部部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似大黑山上的风、惠宁寺的钟声,穿越几千年历史,至今仍在辽西大地回响。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见证者,北票民间故事不仅承载着地域历史的记忆,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2008年,北票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票市自古便是多民族迁徙交融的走廊。春秋战国时期,山戎在此游牧,魏晋南北朝,鲜卑慕容部在此崛起,明清时期,蒙汉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北票民间故事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北票民间故事的艺术风格,是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晶,其叙事既承袭汉族文学的线性结构与现实主义传统,又吸纳蒙古族文学的浪漫想象与诗意表达,形成刚健质朴、语言生动的特色,凸显了蒙汉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北票民间,始终沿袭着“说古讲古”的娱乐习俗。北票民间故事主题多元,映射着社会百态。风物传说如《龙潭除妖》《石棚山的传说》《温泉的由来》,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传递惩恶扬善、忠贞爱情等价值观;人物传说如蒙古族文学巨匠尹湛纳希的故事、抗日英雄兰天林与李海峰的传奇,展现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幻想故事如《关才和黄鹤》《画中姑娘》,通过奇幻情节隐喻人性善恶,兼具娱乐性与哲理性。语言特色鲜明,方言俚语与比喻修辞交织,如《伙计争灯》以诙谐对话展现市井生活,《年关》用“腊月风如刀”烘托贫苦百姓的坚韧。人物形象鲜活,情节起伏跌宕,如《石棚山的传说》中秀儿与阿强的殉情,将爱情悲剧升华为地域文化符号……

    北票的民间文学,在传承上有明显的特征,从宏观上看,主要以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即以家庭或邻里为单位传承,上代人传给下代人,或是邻里之间相互传播;有的是一村的姑娘嫁到另一村,便把听到的故事在村里讲述下来,并逐渐扩大范围。传承人有周海芹、曹相珍、潘景芳、邹贺花等近100人,他们每个人少则传承三五个故事作品,多则传承近百部作品。

    为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票市文化部门便开始系统整理民间文学遗产。1984年编纂的《吐默特的歌声》收录了第一批民间故事,1985年至1987年,在国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中,50万字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北票资料本》问世,系统呈现了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等八大类故事体系。退休文化干部郭丰久出版的《桃花山的传说》,更将民间叙事推向新的高度。截至2023年,北票已整理数十万字民间文学资料,涵盖《白黑二仙》《哈达爷的故事》《尹湛纳希的系列传说》等经典作品。北票市文旅体育事务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影像采集,建立民间文学数据库,进行抢救性记录。与知名院校合作成立“民间文学研究基地”,推动故事文本的考据与阐释,进行学术研究。2008年出版《北票民间文学》第一辑后,持续计划整理出版未公开的数十万字资料,进行出版推广。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故事会、皮影戏改编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进行活态传承。

    2023年,北票市文旅体育事务服务中心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标志着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2024年,北票民间故事入选“辽宁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千年乡音,生生不息。北票民间故事,是蒙汉交融的史诗,是辽西大地的精神图谱。从口耳相传到数字化存档,从静态保护到动态创新,这些故事正以多元形态焕发新生。当古老叙事与数字技术相遇,当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共振,北票的“千年乡音”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为中华文化传承提供着鲜活样本。